浙江的小企业正面临艰难时势。5月底,浙江省工商联推出一份关于浙江工业小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这份耗时2个月的调研报告结论是:如果经济政策持续收紧,省内支撑这一民营经济大省半壁江山的工业小企业将陷入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又一轮发展困境。
“形势越来越严峻。”6月18日,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时表示,目前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到了下半年会更加困难。
问题不止于此。除了中小企业目前遇到的“近忧”之外,还有浙江省内产业转型升级的“远虑”。
浙江一村一业、一镇一业的“小狗经济”,其先发优势,在现代产业集群的经济结构下,正日渐被消解:产业梯度转移加剧,空心化越来越严重,资金不断从实体经济中抽离,大批浙江企业投身资本市场,主业退为副业,产业资本变身游资。
以中小民营经济为本的浙江模式,何去何从?
小企业新困局
浙江省工商联调研发现,省内小企业正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难挨的日子”。
融资问题显得“极为突出”。调研中发现,省内小企业往往手上有订单,但贷不到款。有的即使贷到款,银行通常会对小企业实行基准利率上浮30%~50%的政策,加上存款回报、搭购相关理财产品、支付财务中介费用等,实际的贷款成本接近银行基准利率的两倍。
多数小企业反映贷不到款,只能向民间借贷,年利息15%~20%,甚至有些短期融资年利息高达50%~60%,小型微利企业很难支撑过高的融资成本。
用工环境也在日趋恶化。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平均缺口在15%~20%,部分企业用工缺口达50%,用工成本较去年平均提高15%~20%。“‘刘易斯拐点’或在浙江提前到来。”该调研报告相关负责人判断。
同时,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紧缺,浙江各工业园区在有限的土地指标上供应上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而缺乏针对小企业的供地模式,又导致省内的小企业根本拿不到土地。此外,用电紧张带来的成本大幅攀升,再加上企业税费负担有所反弹,都在大幅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我省小企业的困难主要是外需市场萎缩造成的,当前的困难更是多重因素累积的结果。”该调研报告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浙江小企业处境艰难,企业家信心不足。
浙江省工商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浙江工业小企业在全省工业经济的各项指标占比来看,其产值占到49%,就业占到60%,税收占到39%,出口交货值占44%,科技活动经费占36%。工业小企业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支撑起了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的半壁江山。
如今,半壁江山颓势日显,浙江经济的提升与转型面临新拷问。
一厢情愿的转型
“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首先是生存问题,转型是一厢情愿。”浙江省工商联研究室主任周冠鑫感慨于浙江的无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浙江的困境并非始于今日。
一直以来,浙江工业的特色是“低、小、散、落”。产品低端,企业规模小,分布分散,抗风险能力差。浙江省经信委产业发展协调处陈利华介绍,浙江省80%左右是传统产业,其中块状经济差不多占百分之五六十。只有块状经济升级,才可能解决传统产业的升级命题。
难以回避的现实是,依赖外贸型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的浙江,在产业转型方面一直鲜有明确的方向。
产业结构问题,构成浙江小企业发展道路上强大的拦路虎,突出表现为产业路径依赖与转型升级的矛盾。
“没有先前的投资就不会有后面的产出。”温州工商联秘书长赵文冕说,温州的许多企业都在逃离实业,忙着去搞投资,炒煤、炒矿、放高利贷以及做PE投资等。
从全国比较来看,浙江前5大产业为纺织业、电气机械、普通机械、交通设备、电子通信,其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全国前五大产业。从制造业生产环节看,以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为主,品牌与研发相对薄弱。
浙江省制造业人均附加值为76052元/年人,低于全国约25000元。2010年该省制造业平均工资为27957.5元,明显低于上海和江苏。总体上看,在制造业中,浙江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占增加值比重约为59%,全国为76%,浙江比全国低17个百分点。
“我省低附加值产业主要集中在小企业这个群体,现在许多小企业在转型升级方面一直处于‘无心转、无力转、无处转’的境地。”浙江省工商联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2010年广东、江苏和浙江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6113亿元、23187亿元和12488亿元。浙江的数据明显偏低。
GDP方面,2010年,广东GDP为45472.83亿元,同比增长12.2%;江苏是40903亿元,同比增长13.5%;而浙江仅为27100亿元,同比增长11.8%。
问计未来
对“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现状,浙江的决策层也在反思。
4月23日,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召集全国知名博主,集思广益,听取各界对浙江经济发展的建议。
5月30日,赵洪祝在浙江台湾中小企业交流合作活动上表示,希望台商把台湾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带到浙江,在投资获取丰厚回报的同时,也为推进浙江产业转型升级作出积极贡献。
2010年,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创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确定了42个块状经济,包括杭州装备制造业、萧山化纤纺织产业、慈溪家电产业、乐清工业电器产业、永康五金产业、义乌饰品产业以及舟山船舶修造产业等。
《意见》同时确定了9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分别是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核电关联产业等。
但浙江省工商联在调研中发现,小企业发展环境还不容乐观,政策措施效应还不特别明显,长期困扰小企业发展的一些素质性、结构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某些方面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究其原因,我们一直没有注重设计和形成一套适合小企业特点的、有利于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的制度安排。”这位负责人指出,浙江经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应该改变小企业任其自生自灭、草根发展的管理模式。应转入有清晰的战略定位、明确的战略目标、正确的政策导向等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轨道上来。
浙江省工商联认为,小企业天生的弱性决定了其获取生产要素能力相对比较差,所以支持小企业发展必须要实行重点的要素保障。
这包括,逐步建立起财政专项资金-政策性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小贷及担保类非银行金融机构-行业商会互助基金等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来对等解决小企业融资需求问题;建立健全小企业用地保障制度,解决小企业发展空间问题;既要适当引导企业逐年提高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改善劳动环境,又要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另一方面,应着力构建能够惠及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技术、人才、法律服务平台和小企业统计体系建设,构建行业协会商会等促进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政府扶持协会商会、协会商会服务小企业”的运行机制。
同时,应着力构建大企业龙头带动、小企业互联互助的运行机制,加强产业政策尤其是产业组织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有效引导小企业融入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