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个别官员提出吸引美企撤出中国的政策建议,日本也传出政府给予日企产能回流补贴等消息。在一些人的过度解读下,“外资撤离中国”的聒噪再次响起。这已不是西方媒体第一次炒作“外资撤离中国”了,包括之前的部分制造业向东南亚迁移等事件在内,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外资就会“撤离”一次。
然而,看数据不难发现,2019年中国新设外资企业4.1万家,日均设立112家;截至当年年底,全国累计设立外资企业突破100万家。尽管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正常贸易投资活动几乎陷入停滞,但我们仍看到这样一家家企业:2月在北京完成工商注册的橡树资本全资子公司、3月中旬以9.19亿元拍下广州市南沙一处工业用地的广汽本田、4月刚刚在上海拿下地区总部认证的全球制药企业艾尔建……他们在用实际行动表明对中国市场和中国发展的信心,也让“撤离中国”更加成为无稽之谈。
要知道,疫情之下中国经济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让更多外资企业“心驰神往”。当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中国和全球经济带来巨大挑战之时,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并及时推动复工复产,恢复社会经济秩序。与此同时,各行各业也积极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应对挑战,全方位保证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进而成为疫情阴云笼罩下的全球经济中难得的“亮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20年中国经济是全球难得的经济增长能维持在正区间的几个经济体之一,而2021年中国经济更是预期将增长9.2%。
要了解,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产业链优势,让即使有高额补贴、回流计划的外资企业也难为所动。企业回流不是“搬家”那么简单,中国220类行业产量居世界第一,拥有全球最多的熟练工人和工程师储备,是唯一具备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试问这样的产业基础,放眼全球又有哪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替代,更不用说区区一两次的政府补贴了。补贴既无法解决美国用工成本过高的问题,也无法解决日本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分工体系是在历史发展过程形成并巩固的,不会说断就断。
要看到,是中国消费市场所蕴藏的巨大需求,让选择扎根中国的外资企业愈发坚定在华长期发展的信心。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近年来积极参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中国不断加大开放力度,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消费升级仍在不断加速的世界市场大门,正向全球所有企业加速打开。有如此巨大规模的商机摆在眼前,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成为中国市场的拥趸。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览面积从首届的30万平方米增加到36万平方米却仍然“一展难求”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市场在哪里,企业的工厂、研发中心、区域总部就会在哪里,这才符合生产销售经营的客观规律。
要相信,中国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将会让坚定“在中国为中国”的外资企业发展越来越好。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召开以来,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力度持续加大,包括给予外资“负面清单+正面鼓励,准入前国民待遇+准入后国民待遇”、出台外商投资法、扩大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在华市场准入文件,以及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一系列实招硬招,从根本上确立了所有市场主体在华市场的平等地位,全面推动了中国营商环境的制度性变革。今年1月1日,随着外商投资法的实施,中国外商投资便利化持续提升,促进和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大幅缩减,营商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据商务部数据,外商投资法实施的第一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875.7亿元,同比增长4%。
外资企业的跨境投资本是一种长期资本活动,不会因政府意志而转移,面对越来越好的中国市场,加码扩展、加紧布局还来不及。鼓动外资企业撤离中国?怕是过去做不到,现在做不到,以后也很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