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开平 广州 东莞报道
傍晚6点,是香港森成制衣厂下班的时间。三三两两的工人缓缓走出车间,冷清的工厂和往年人潮汹涌的下班人流相比,显得有些不协调。
“今年暂时只招了不到200名工人,看看情形再说。”香港老板成岚雷这样说。这家在东莞常平镇开办已逾20年的港资企业去年工人最多时,还拥有1500名。
由于订单减少,香港森成制衣厂原本三层的厂房,现在只留下一楼的车间开工,二三楼封闭。
在成岚雷的圈子里,“基本上没有不困难的外贸企业”。特别是港资企业,因其所处的地域特殊性和几十年来形成的港资企业文化等,在这轮金融风暴中,受冲击更加强烈。东莞市副市长江凌也认为,港资困难程度不只超过了东莞本土的民营企业,而且超过了台资、日资、韩资企业。
据香港工业总会一位负责人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珠三角从事加工贸易的58500多家港企中,有几乎接近一半的数量难以熬过这轮金融风暴。除去去年倒闭的近1.5万家和今年春节过后没有再开业的2000-3000家,从现在开始到经济复苏,仍将有10000家港企要倒闭。
珠三角的港企在过去的30年里经历了其花样年华。然而,珠三角港企因何在经济衰退中特别脆弱?
订单生死线
“订单就是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命。”研究外向型企业多年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系主任林江教授说。
然而,正是这个被称为“生命”的东西困扰了大部分困难港资企业,有很多外贸港企甚至数月零订单。“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大的订单。今年开春后企业几乎难以正常运转,订单都是零碎的。”成岚雷坦率地告诉记者。
“接到订单就做,没有订单就只有停工。”成岚雷把渴望订单的日子比作是煎熬,而这种煎熬,已经持续了近一年。“2008年的订单量是2007年的一半,而今年的状况,现在只能观望。”
即使是现有的少量订单,也让成岚雷苦恼不已。“订单价格太低,基本没钱赚。”成岚雷说。
另一家广州的港资企业——润景鞋业有限公司,境遇几乎和森成制衣厂如出一辙。老板卫凌对记者表示:“上半年估计没有什么起色了,怎么样才可以缓解?这很难说,看经济的形势吧。”
“如果欧美经济没有好转,国外订单就不会到来。三来一补企业就没有补救的希望。”林江直言。
林江认为,曾经拥有订单和管理优势的港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优势已经不再拥有。“相反,其在融资和成本上,和本土民营企业相比,存在着更大的劣势。”一家信用担保公司经理说。从春节过后到现在,这位刘姓经理一直在组织力量,对和该公司有业务来往的企业进行调查。
尴尬的融资
“资金周转特别慢,几十年来从来没碰到过。”成岚雷去年做了一个7000件的美国订单,所费的周折至今历历在目。“货给他们发过去了,美国人就一句‘没有钱’,没办法,只有给他们打了7折,还是分期付款。”
据成岚雷介绍,在他身边倒闭的港企,还有很多是因为上下游企业资金困难,无法进行正常的资金流转。“你欠人家钱或人家欠你钱,都会让企业倒闭。”成岚雷说。
资金周转困难,而融资更有难言的苦衷。“我们在珠三角贷款和到香港贷款,都比其他企业难度要大。”卫凌说。
广州一家大型信用担保公司的总经理廖先生对此表示认同,他说:“一般担保公司都不愿意给港企担保,他们认为港企没有扎根性。”因为厂房是租赁的和老板是香港人等原因,珠三角的金融机构害怕老板逃匿,贷款也不轻易考虑港企。
据林江在香港考察后发现,香港的金融机构也对在珠三角的港企讳莫如深。“这些港企在香港一般只有一间办公室,而工厂在珠三角某个工业区,香港银行认为:‘谁知道他在做什么呢?’”林江说。由此香港的银行也不会轻易放贷给港企。
孤立的境况
在政府政策和企业群关系上,港企也处境微妙。
尽管珠三角各市的高层意识到了港企在金融风暴中受到的强烈冲击,近日,港企数量最多的东莞市就专门为其出台扶助政策,与香港贸易发展局签订了《共同协助在莞港资企业拓展市场合作协议》的文件。
然而,多数珠三角港企表示,在刺激经济的众多地方优惠政策中,真正带给港企实际意义的难以见到。林江对此也表示认同,比如东莞、中山等市曾出台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并没有提到港企。
对于出现这种状况,林江认为有其深刻的原因。他认为,港企扎根性差,对地方经济承担的责任不是很清楚,造成了地方政府对出台扶持政策不是很积极。
不仅如此,珠三角本地的企业家也有人对港企抱有看法,认为和港企合作要谨慎。广州一位民营企业家就表示:“很多港企给人家的印象就是小气,不看长远。香港人做企业很精明。”
原本经济下滑形势下,上下游企业在合作时就特别谨慎,港企在企业群中的状况更加恶化。
内销之困
卫凌还是把困境的焦点归结为订单的缺失,然而,是否可以转做内销?
香港东成服装有限公司的老板在2007年已经打定主意做内销,销售主要依靠各地批发市场和少量的代理,然而,现在困难重重。
据他介绍,内销的企业都面临滞销的问题。他的公司去年批发量减少了70%,下半年库存最多时多达20万件。现在库存还有8万件,也就是250万资金无法周转。他表示现在他甚至想贱价处理库存,一般处理5元左右一件,或称重打包卖出去。“现在要当垃圾货卖,根本不值钱了。”
尽管内销形势也不乐观,林江认为,这仍是除了订单之外唯一的出路。东莞市一家做皮具办公用品外销的港企老板表示,今年要全力坚持做内销,“没有办法了,不能再等死了”。
成岚雷表示,他也一直在迟疑是否该转做内销。据他介绍,国内的付款模式和海外客户相对良好的结算机制不同,这会让习惯做出口的企业很难适应。目前国内客户采用的基本上是售后付款,这跟外贸的货到付款不同。
而且,做内销必须要走品牌之路。据他了解,他这样的企业要做一个品牌至少需要600万元的资金,还需要相当的经验。这笔资金很难筹备不说,是否能做成也是未知数。
重重困难,交织成一张灰暗之网,笼罩在港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