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是什么?每个人都可以说出几点,但却总有一些分歧。而中国的职业化进程怎么样,哪些职业又最需要职业化呢?
“职业化”并不是新概念
记者(以下简称记):现在对“职业化”有很多说法,那么对于“职业化”有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呢?
曾湘泉(以下简称曾):职业要现代化、标准化、职业化、革命化、先进化……职业化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理解。从学术思想的角度来说,职业化观念早在二战前就由美国提出了。职业化是和工业革命后专业化的分工联系在一起的。
目前在中国,职业化还没有上升到官方的文件中,但学术界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了。
我认为职业化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个是职业生涯的角度,即从事这个行业、这份工作,是作为终生事业来对待,英文是career。我们现在讲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也提过专业化,但没提职业化。专业化不一定职业化,学习了专业等相关知识,但是不是作为终身职业呢?再下一步走就是“职业化”了。而分工专业化并不必然导致职业化,这就是第二个问题——职业有没有壁垒和标准。例如要当医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进行学习,在国外还有多年的实习期,然后才能进入这个职业。职业不同,标准也不同。于是认证就随着职业化的要求产生了。所以“职业化”这个概念是与专业化分工以及职业阶梯、壁垒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现在讲“职业化”是专业化的职业化,是作为职业生涯、终生人力资本投资的事业来讲的。
如何减少职业风险
记:职业化程度越高,职业的稳定性是否就会越强?
曾:职业壁垒越高,从业者从这个壁垒得到的收益就越高,因为供给有限,但他们放弃这个职业的机会成本也越高,因为之前进行了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仍然以医生为例,以前中国有医生下海,是因为某些行业暴利的存在,但随着社会发展的平稳、利润的平均化,就很少会有人放弃进行了大量人力资本投资的职业去从事其他职业,因为风险太大了。
记:大学的专业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以后的职业方向,一旦发现自己不喜欢或不适合这个专业了,那以前的投资岂不是一种浪费,这是不是也是职业化的负面影响?
曾:这是两个问题。首先在中国,人们的职业或职业生涯的概念还比较淡漠,一个人应该很早就研究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职业生涯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职业风险任何时候都存在,一个人不能决定自己成功或失败,这是人力资本投资最基本的概念。但越早树立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就能根据职业要求调整、完善自己,恰恰能减少职业风险。
第二个问题是职业选择、职业生涯并不是在短期内能完成的,并不意味着选择第一步走出去,就没有回旋余地了,职业生涯就死掉了。例如惠普的CEO本科学的是历史,本科毕业后学习了一年法律就放弃了,后来他自己选择了MBA。所以进入这个专业,如果感兴趣,就继续进行投资;如果不感兴趣,今后进行改变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读大学不是简单的选择职业,而是提高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问题。在大学里,你会阅读到人类很多经典著作,对世界、人的看法、做人的胸怀、思维都会改变。虽然很多东西不是直接有用,但对你做事的方式、对职业的影响很大,这不是一个技术的影响。大学毕业不是说你的职业生涯就定型了,就走到尽头了,还要学习还要选择。
管理职业化势在必行
记:您认为中国目前什么职业最需要职业化?
曾:中国迫切需要的是管理的职业化,而目前中国管理职业化的程度还很低,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职业化。在过去,万金油类型的干部特别多,人们认为管理没有专业技术,不能作为终身事业成就的体现,不是进行大量人力资本投资的职业。例如过去的人事干部,转业军人也可以做,但现在人力资源经理就应该走专业化的道路,我认为人力资源经理职业化应包括知识的厚度、对中外文化了解的深度、职业技术标准的难度。企业CEO、大学校长、医院院长、研究所所长、包括公务员等等,所有管理职位都将向职业化发展。
记:您认为整个中国职业化的程度如何?
曾:中国整个职业化进程正在推进。管理类职业化刚刚开始,有的职业如医生、运动员的职业化都还不错,但中国人职业化的意识还有所欠缺。
记:要推动中国的职业化还需要哪些努力呢?
曾:首先是认识上重视职业化;另一方面,职业标准的内容也要进行研究,有些职业标准的内容是很陈旧的。认证不一定就把职业化问题解决了,认证的内容、方法、效度、信度也很重要。所以我强调知识要更新,增加有用知识的数量,并吸收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内容。职业标准不仅包括技术标准,还应包括与职业相关的非任职要求。同时,如何让职业标准体现行为而不是知识,以及评价的方法也需要研究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