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生“身份”的刘富英被不少人羡慕,但她现在较烦恼:学国贸专业的她找不到合意的工作。“我就想找一个工资不要太低,工作不要太累,听上去还比较体面的工作。”
“大家都想去这样的单位,一门心思往里挤,能不难吗?”刘富英轻轻地说出这句话,像是在反问自己。
刘富英的同学大部分倾向于考公务员,或去银行、国企等单位。这些单位被认为是稳定、高薪、轻松的“铁饭碗”。其中,国家公务员备受青睐。
据了解,2013年,我国14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计划招录2万余人。报名结束,有138.3万人通过资格审查。竞争很激烈。
山西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献忠说,很多研究生把职业选择范围盯在国企、公务员、全额事业单位上,他们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目标不切合实际,与社会需求脱节。
据了解,除了要面对自身追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研究生还面临来自专业和地域等方面的结构性挑战。
在太原理工大学学习工程与技术专业的研究生小杨找工作过程中感受到阵阵“寒意”。他说,今年煤炭行业不景气,很多煤炭、化工类的企业不仅减少了招聘规模,而且要本科生。今年找个合适的工作更难了。
“目前研究生在就业中专业结构性矛盾严重,专业性强的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比较泛的专业的毕业生较困难”。中国研究生人才网创始人郭金来说。
王献忠对此也有体会,他以山西大学为例,诸如文史哲等长线专业就业相对较差,而理工科、经济类等实用性专业相对较好。
“高校的硕士培养目标与社会的人才需求错位、缺乏沟通机制是造成专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原因。有些专业的研究生明明社会需求少,行业人数已饱和,但高校缺乏市场敏感,还是在按原来的数量培养,甚至扩大招生规模。而有些专业人才缺乏严重,但高校反应迟缓。”郭金来说。
去年毕业于河南某大学历史专业的硕士陈浩,一年换了三四个与自己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目前又在奔波找工作。他说:“我这个专业就这样,对口的工作单位不多,每年毕业的学生不少。那些对口单位让名校毕业生给占了,我们只好另找门路干其他工作。”
在地域选择上,研究生也较挑剔。“选择的城市不是省会城市就是大城市,要么是自己的家乡,或学校所在的城市,不愿意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去。”刘富英说。
我国地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城市吸引了众多高学历人才。而较为偏远的中西部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但因为条件艰苦,招引人才较困难。
为鼓励年轻研究生到偏远地方工作,各级政府出台了不少鼓励政策。
王献忠说,研究生应放宽眼界,敢于去西部省份或者基层锻炼。
郭金来认为,为了解决结构性矛盾,可以在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立交桥”,有效整合高校研究生资源。作为研究生的培养方,高校应增强导师力量,加强对研究生培养,保证研究生质量。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切实发挥作用,加强研究生的就业培训和指导,提升研究生求职技能,增强研究生对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的认知。
“虽然就业形势不如意,但我不后悔读研,多学一点知识没错。我也不是非要找一个条件特别好的工作,与自己能力相当就好。”刘富英说。
山西社保代理网提供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