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即便薪水、职位都不错,还是不开心?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职业归宿是偶然事件促之,而不是遵循严密的职场规划?
目标一直清晰,所得为何却总非自己所求?
哈佛商学院创新领域知名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新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回答了此类疑惑。
细细数来,美国哈佛商学院知名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中文版作品不下5本,《创新者的窘境》最有名,它被《福布斯》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本商业图书之一,他本人曾被评为“当代50名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第1名。在新书《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中,克里斯坦森教授用他百试不爽的商业理论模型带领我们一块思考人生话题。
战略的本质就是我们想要实现怎样的目标以及如何来实现。“确定重点”“根据机遇权衡计划”“分配资源”是克里斯坦森概括出的商业战略三要素。在他看来,此三样同样适合规划个人人生,针对以上三个疑惑,克里斯坦森开出三个药方。
首先,要在动力因素和基础因素之间取得平衡。
很多人对生活的不满,即便薪水、职位都不错的情况下还是不满。从外界因素看,是因为别人得到更多,或者自己付出更多,得到的还不匹配,自忖遭遇不公而心生不满;从内心自省角度,则是我们搞混了工作中的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
我们要得到什么,生活的重点是什么,首先要明白真正激励着我们工作的是什么。工作中激励我们的有基础因素,包括地位、薪水、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基础因素不好会给人带来不满,我们必须解决坏的基础因素,确保不会对工作不满。
但只有动力因素才能让我们起飞。真正让我们非常满意并爱上工作的因素是“动力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等。动力因素很少与外在刺激有关,更多与自己的内心和工作的内在状况有关。
很多人对生活的不满,即便薪水、职位都不错的情况下还不满,是因为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他们把基础因素当作首要标准,经常把收入多少看得最重。动因理论建议:经常问自己,这份工作对我有意义吗?这份工作将会给我带来发展机会吗?我有机会得到认可、获得成就吗?一旦想明白了,什么最重要就会越来越清晰。
其次,严密规划与偶然机遇的平衡。
必须找到一种既能给予动力,又能使基础因素得到满足的职业,这可不是容易的事,不是简单的过程。把握对人生志向的追求与偶然机遇的平衡,是做好战略管理的第二大要点。
偶然事件成就伟大企业的案例不少。德鲁克在论著《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用专门章节阐述商界意料之外的成功。其中有IBM的例子。20世纪30年代初期,IBM几乎要完蛋,公司倾其所有设计了第一台银行专用的电动机械记账机。但是在30年代初的大萧条时期,美国银行并不想添置任何新设备。
就在IBM处于低谷的时候,创始人老托马斯-沃森参加一个晚宴,碰巧坐在一位女士旁边,这位女士是纽约公共图书馆馆长,偶然结缘让他发现图书馆才是当时真正的市场需求,而不是各大银行,从而带领公司走出困境。
人生境遇其实都是在有目的的规划和偶然机会不断中和的产物,关键在于行动,在行动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及目标,一旦目标明确,生活的权宜之计一定变成严肃、周密的计划。
成功取决于不断地试验,直到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为止。克里斯坦森教授建议,当你仍在为事业做考虑时,应该让生活范围大大拓宽,应该依靠自身所处的特定环境,准备好为各种机会做试验,从而找到支点做好准备,继续调整好战略,直到找到既能满足基础因素,又能给你动力的事业为止。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对自己诚实、绝对的诚实,是时候多思考“这辈子我究竟想做些什么?”的问题了。
第三,资源倾向什么,才能得到什么。
知道了自己想要的人生;明白了动力所在;平衡了周密部署与意外之机,但是不花时间、金钱、精力在上面,最终都毫无意义。
无论是公司战略,还是职业战略,都是从大量与资源分配有关的日常决定中产生的。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要确保自己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走,要看资源都流向哪。如果我们并没有把时间、金钱安排在已经决定的职场战略上,那么我们的目标也就不太可能得到实现。
(本文作者介绍:全国首位专职财经书评人,作者立志成为翻阅经管书最多的专职人士。)